原標題:
編者按: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積極應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和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變化的戰略機遇期。當此之時,中國制造的主戰場在哪里?中國制造如何把握這個機遇期?未來的中國制造是什么樣?
為了尋找答案,本專題以“十四五”規劃為背景,以“中國制造”為題,以“國貨”為眼,邀請六位業界學界名家,以他們之眼,談國貨之興;以他們之能,為國貨而謀;以他們之言,為國貨發聲。循著他們的聲音,找尋中國制造的能量與未來。
對話: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主任、二級研究員邢厚媛
央視網:中國制造在進博會上的角色是什么?
邢厚媛: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制造業企業在進博會這個舞臺上,我認為主要的角色是進口,進口先進的裝備,進口一些先進的技術。第二個角色就是學習,通過進博會學習國際最前沿的潮流、最前沿的技術和最先進的理念。第三個角色是交流合作?,F在的制造業已經是全球化的制造業,有很長的產業鏈。我們在全球供應鏈當中是一個重要的出口方,但同時我們也有一個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也需要轉型升級。所以在進口博覽會這個國際化的交流平臺上,中國企業能夠廣泛地跟世界一流的國際供應商進行交流合作。
央視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下,中國制造的出路在哪里?
邢厚媛:目前情況下,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強國一定是高質量的強國,同時又是一個開放的強國。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制造企業依然有兩個角色,一個角色就是更好地滿足國內發展的需要,制造出高品質的商品,滿足國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個使命就是要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當中發揮作用。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目前面臨一個巨大的機遇,我們將會擁有最大的一個中產階級消費階層,而且這個需求還在不斷地提升。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中國的制造企業不僅要在量上有一個穩健的增長,更主要的是在質上要有一個巨大的飛躍,而要實現這個巨大的飛躍,就一定要通過科技創新。
央視網:新國貨如何變成新國潮?
邢厚媛:新國貨漸成新國潮,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制造的水平能力,特別是我們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強了。第二是服務的提質,國貨品牌、產品的服務不斷提升是很重要的因素。第三,這個潮流的到來也跟國人越來越成熟的消費心態有關。期待我們的國貨不僅是時尚的,而且更多的成為一種品質的象征,品牌的象征,擁有更多的粉絲。